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越來越多人查出胃癌 冰箱裡這些東西別再吃了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近年來胃癌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,這個趨勢讓不少醫生心裡都很沉重。很多人明明生活條件好了,吃得比以前更精細了,但胃的毛病反而更嚴重。


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復雜,日常飲食裡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正在慢慢傷害胃,其中冰箱儲存食物的方式就是關鍵。很多家庭都習慣把剩菜剩飯一股腦塞進冰箱,以為這樣就能避免浪費,但殊不知冰箱不是保險櫃,存放不當甚至放太久的食物,反而成為誘發胃癌的重要隱患。

首先要說的是亞硝酸鹽的問題。食物在冰箱裡存放時間一長,尤其是綠葉蔬菜和一些醃制食品,亞硝酸鹽含量會明顯上升。亞硝酸鹽進入胃部後會和蛋白質分解產生的胺類物質結合,形成亞硝胺,而亞硝胺是國際公認的強致癌物。


研究數據顯示,長期高水平接觸亞硝胺的人群,胃癌風險能增加數倍。近來有國內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,那些經常吃隔夜菜或者冰箱裡放了兩三天再拿出來加熱的食物的人,胃癌的發病率要比少吃或不吃的人高出約20%。

這種情況並不是危言聳聽,而是有大量數據支持。很多人覺得只要放在冰箱裡就安全,其實冰箱只能減緩細菌繁殖,卻無法阻止亞硝酸鹽的積累,這一點非常關鍵。

其次,冰箱環境本身也不是絕對幹淨的地方。冰箱門開關頻繁,裡面溫度上下波動,加上肉類、魚類、蔬菜、水果同時存放,交叉污染很容易發生。

某些細菌在低溫下依然能存活,比如李斯特菌,它在4攝氏度環境裡仍能繁殖。這種細菌一旦污染食物,免疫力差的人吃下去可能會出現腸胃不適,嚴重的甚至引發全身感染。老人、小孩、孕婦都是高風險人群。

而胃部長期處在這種微生物反復刺激之下,黏膜屏障逐漸受損,炎症反復,久而久之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問題。在筆者看來,這種傷害不是一兩次吃壞肚子,而是十年二十年累計起來的隱患,才最可怕。


再者,很多人冰箱裡常年塞滿了各種醃制品和速凍食品。醃制品裡鹽分過高,本身就容易損傷胃黏膜。長期高鹽飲食會讓胃黏膜屏障變得脆弱,容易受幽門螺杆菌等致病菌侵襲。幽門螺杆菌感染本來就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,和高鹽飲食疊加在一起,風險成倍增加。

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,東亞地區胃癌高發,與醃制食品攝入過多有直接關系。而速凍食品雖然看似方便,但如果儲存時間過長,脂肪會發生氧化,產生過氧化物,也會對胃部造成慢性刺激。尤其是一些廉價的速凍肉制品,存放半年以上口感早已下降,脂肪氧化嚴重,吃進身體裡絕不是好事。

同時,冰箱的使用習慣也決定了風險大小。很多人不會定期清理冰箱,冷藏室裡可能有一年前的醬料,冷凍層深處還躺著不知放了多久的魚肉。


調查顯示,超過60%的家庭冰箱清理頻率不足一個月,甚至有三成家庭超過三個月不清理。長時間積累下來的霉菌、細菌混合存在,食物拿出來再加熱,表面看著正常,內部已經發生了變化。殊不知,這樣的飲食習慣比表面看起來要危險得多。

當然,冰箱本身並不是問題,問題出在我們怎麼用。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剩菜盡量不隔夜,即使放在冰箱裡,也要保證24小時內吃完。蔬菜最好現買現吃,不要貪圖方便一次買一大堆放在冰箱。

肉類如果實在要儲存,也要注意分裝密封,冷凍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三個月。還有一點很重要,加熱方式要徹底,最好保證中心溫度達到70度以上,才能殺滅大部分細菌。

從醫學角度講,胃癌的發生和多種因素相關,包括遺傳、幽門螺杆菌、飲食結構、生活習慣等。但在日常生活裡,飲食是我們最能主動改變的部分。長期吃冰箱裡放久的食物,就是在給胃癌埋雷。

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    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,我來說幾句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29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17 秒